本帖最后由 ngh 于 2017-10-27 11:25 编辑
第一次做整车化评测
第一次做管架车型评测
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加全面的资料和解析,同时不足之处也希望大家指出讨论交流
好了,言归正传。
我们从装配开始,本文装配不改动原厂任何部件,全车保持原厂装配,同时后续的行驶资料篇也会进行纯原厂测试,让大家更加直观了解原厂调教的状态,特性乃至不足等。
==============车桥装配==============
13T锥齿(粉末合金材质),通过卡簧方式和PIN轴装配
独立的后桥盖,右侧是装配好的形态
与桥身进行装配差速Lock装配,大伞齿39T和差速Lock同样为粉末合金材质
腔体式的差速腔壳,意味着后期升级差速的可能性
进行桥蛋总成装配
前后桥筒装配完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前后互换
天桥座,加强桥筒的横向钢性
同时有预留舵机安装扩展孔
来看看半轴CVD,比较传统的狗骨头结构,官方建议工作角度30度
材质方面,为较高强度的合金钢
当然,对工作角度的追求也是玩车的一大要素
原厂也很快的对应推出了升级件
三销轴万向节结构,工作角度提升到42度,极限瞬间可达45度
继续,我们来看看转向结构里非常重要的部件,C座和转向杯
官方设定的主销后倾角Caster为10度,对于管架车型(具备一定车速),高于攀岩车型6-8度,这样对于较高车速行驶下的直线稳定性是有一定帮助的
同时C座提供了刻度线,方便新手识别装配
0度角阿克曼转臂,和官方介绍一致
主销内倾8度
10度主销后倾角
桥盖,与齿轮同样的材质,不过肉眼看到的痕迹感,划痕感手摸上去很光滑的表面(如果自行DIY喷漆的话,效果不错)
当然,如果对于外观和材质还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官方这次快速的推出了OP件
前后桥装配完毕含总成
==============波箱及分动箱装配==============
作为车辆很重要的传动体系,变速箱和分动箱,GOM会有哪些特性呢,接下来为大家解析
首先装配波箱的换挡拨杆,由拨杆半环盘,轴PIN,卡簧,限位弹簧组成
分动箱拨杆
断传齿结构套件,移位PIN轴,锁盘,从动齿,卡簧,轴承
这是后输出轴,具体工作方式,后面会讲到
前输出轴齿套件,PIN轴,从动齿,轴承
套件总装配,左侧是断传部分,右侧是前输出轴齿
装配驱动齿
对于断传的工作原理和方式,大家可以先看看这个小短片进行了解
[media=710,440]https://imgcache.qq.com/tencentvideo_v1/playerv3/TPout.swf?max_age=86400&v=20161117&vid=u0566bkaicz&auto=0[/media]
也许很多人对于断传的理解为断开传动,但是实际在攀岩甚至攀岩中,断传是指Rear Dig后驱锁死状态,同样,真车中也有同样的结构方式,用于特定环境的竞技性提升
继续,进行变速箱部分的装配
长PIN轴,高低低速从动齿,锁盘,卡簧,轴承
高低速驱动齿,PIN轴,卡簧,轴承
进行最后的装配,驱动,从动齿套件及拨杆套件
然后对于GOM的特色化,变速箱,分动箱,连接体一体化同时支撑换挡结构,我们需要安装连接主体,支撑底板
包含底板,换挡舵机支架,换挡PIN轴下槽板
底板上有Gmade标志性的笑脸
这是总装完成的大致主体,变速箱输出的长轴直接连接分动箱驱动齿
两个换挡PIN轴,左侧高低速换挡轴,右侧断传换挡轴,中间有一个特定的间隙
装配舵机驱动臂,舵机臂主盘,连接球头拉杆,水平位卡销
然后舵机装配时,通过锁紧弹簧和限位舵机臂卡头,提供了缓冲机制,避免舵机档位舵量错误导致舵机憋力损伤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完整性的换挡演示
[flash=710,440]https://imgcache.qq.com/tencentvideo_v1/playerv3/TPout.swf?max_age=86400&v=20161117&vid=u0566bkaicz&auto=0[/flash]
==============底盘车架总装配==============
首先我们装配传动轴,标准的十字万向节结构
装配完毕
拉杆总装配
包含前上拉杆(1根,横向止推杆结构),前下拉杆,后上拉杆,和后下刀臂
当然,这里我们又看到官方快速的推出了升级件刀臂
已装配拉杆,侧梁管架及电设的底盘总成
车头部分,GOM的设计,把马达,舵机,接收盒,电调,变速波箱乃至电池全部前置化设计,使得天然的整体车架的前置化重心
当然,在同时装配时,有小伙伴提出马达座的安装方式会导致扭矩驱动时可能的旋转移位,同时在官方又看到了相应的升级件推出
底盘底部一览
继续,对于减震系统,采用的是之前Gmade品牌下的XD系列,不过整车版本提供的是标准版XD103单筒系列,没有铝合金的筒盖和球头扣
因为这款避震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就不做流程装配了
XD细节,球头孔距103mm,行程31mm
然后来看看管架车身部分
内饰总成,未喷涂,座椅,方向盘,换挡杠,软壳材质的底盘
==============全车总装==============
准备底盘总成,内饰总成,车桥,减震等
总装完成
正面可以看到止推杆和转向拉杆同角度平行,可以抑制部分负效应
这也是很多厂商采用的设计思路之一
原厂轮毂,工程塑料材质,不过结构为压片式
分解压片的结构,毂换,正压片,背压片,轮毂帽
装配到胎皮
原厂胎皮质地脚软,胎纹仿真度和间隙比例适中,具体效能会在后续的下地行驶篇进行验证
全车装配完毕,未喷涂版
正面一览
到这里整个GOM的装配篇就结束了,本文提到的很多结构点,特性乃至已知未知的不足,都会在行驶篇进行进一步验证。
总体来说,本车装配难度不是太大,也没有出现影响到装配错误的精度情况,而一些结构上的特性和不足,需要后续的实际行驶,对比比较得到更完善的分析结果。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