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为,航空模型主要是一种运动,是体育,是文化。其与航空的关联只是其中一个性质罢了。 航空模型传承了体育项目特有的,在民生当中,通过竞技的形式,是人类对“征服”、“胜败”的激情,的一种和平重现。 航空模型特有的“器材特殊性、器材重要性、观赏性等”,使得他是“科技”、“艺术”的亲民载体。 航空模型对航空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他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具有一定的,而且是相当有限的辅助科研和科普的能力。 反过来讨论航空科学对航空模型的需求。当涉及科学问题时,科学问题本身是永恒的主角,航空模型仅作为其中一种研究方法的其中一个元素,他需要为科学本身妥协,甚至牺牲一些和飞行有关的本质。这种情况下,他更是一个工具,而又远离了“模”与“型”二字。在科学问题中的,模型样貌的器材通常称为缩比样机,而非模型,原因即其本质的不同。 参与过航空模型的朋友,一定深知其魅力,核心是在于其美感:“静态”,“动态”,“精致“,“互动”等,给人以感动。给人更多在于感性的激情。 航空技术虽无疑是国之重器,又与航空模型有着相似的容貌, 但是没有必要强行将航空模型烘托至ZZ高度, 作为,文化产物,与人心交织,已经是最让人享受的状态了。 |
孔乙己当年说啥有几种写法来着? |
话说《航空模型》真是满满的纪念意义啊。 从自己买的第一本,到今年春晚后的那期。其实这么多年也没有可以去买或是订,只是什么时候到了书店,看到有了,就买了。 从第一次看到时的惊喜,到文章里出现自己身影的平淡。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这么些年自己的入模经历和成长的往昔吧。 不过的确,如果单纯说“航空模型”那么势必会把主题集中在“会飞的”航模上。 但是刊名的“航空”二字较小,而“模型”二字较大。这其实是突出了“模型”,而并非是以“航空”为前提的“模型” 但是很多时候,人的第一眼看到的是封面的配图,如果像上图所示,是以航模为主,那么读者在看到正上方的“模型”二字后,会很自然的觉得“模型也就是指航模咯” 反之如果是船模或车模为封面配图则亦然。 所以,倘若是以“航空模型”为立刊主旨,那么的确需把“航空”二字同样设计大小(或是更加和谐的比例),而并非现在的左侧横条下方。 当然,作为老读者来说,无论如何设计,都对刊内内容了然于心。毕竟是广大航模爱好者们多少年的陪伴和记忆。 |
这个刊头都好几年了,我觉得还挺好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