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航空模型》在论坛上开了专栏,很开心,也很感慨!
本帖最后由 yizhuang 于 2020-7-12 23:09 编辑
2020年了,看到《航空模型》在论坛上开了专栏,很开心,也很感慨!
首先要感谢《航空模型》,《航空模型》是对我青少年时期影响最大的杂志。
1985年我11岁时,首次近距离接触航模飞机,在冬日的风中,在干涸的水库河滩上仰着脖子追着一架油动练习机跑。
初中在老家,是个小城市,校门口街道转角有位老爷爷,自家低矮的房檐下撑了一个天棚,摆了个报刊摊,卖各种新旧杂志。《航空模型》、《中学科技》都是我的最爱,但囊中羞涩,总是看得多买的少,老先生对我多有呵斥。大一寒假回家,出门碰巧经过老先生的书刊摊,老先生竟然还记得我,还知道我考上大学了 。哈哈。
进入高中,忙于学习,顺便爱上了苹果的8088计算机。之后参加高考,到北京上大学,读书、学习、DOS、红警、读研..........,航模太小众,身边好友或同学们没人玩,航模慢慢被我边缘化了。
毕业那年,经历了些事情,慢慢学会了怎样思考。于是想起了航模,想起了《航空模型》。
离校前的某一周,夏日七月的一个清晨,我骑车去了北航,顺着白颐路走海淀黄庄转知春路,绕了远走北航老东门进去,因为快到时才想起老东门离《航空模型》杂志社近。到了编辑部,把尚存的1994,1995,1996年的合订本都买了,把1997年的几期也都买了。
岁月匆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因工作的关系,也经常去北航。2012年,孩子大一些后,我又捡起航模爱好,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到北航附小上学后,我们常常在致真大厦北侧的大草坪上飞飘飘机,去体育馆上羽毛球课外班时也去相邻的创享空间咖啡厅里书架上翻看《航空模型》,还用赠券去里面的模拟飞行体验中心玩过几次。
飞行是风险很大的实践领域,航空模型是飞机的先驱,是培养航模专业人才的教具和载体,对青少年吸引力很大。拿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说,航模运动的早期受众就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们。但现在的整体教育环境没有给航模运动太多空间,北航附小的航模队里,孩子们大多在2、3年级入选航模队,到5年级基本就到顶了,更深入的航模训练,社会环境和教育机制基本没给空间,一上初中,基本就都丢了,除非个别孩子和家庭重视。社会环境也没给航模运动太多空间,拿北京来说,前几年奥森那边钉子塔附近还有飞,现在五环内已经没有场地了。
这些年来观察所见,北航文化传媒集团尝试进行的《航空模型》+模拟飞行体验中心模式,的确是科普期刊运营的好模式。但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尤其是文化产业落地,不是大学体制下最擅长和最合适做的事情。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其实是陪孩子去学校体育馆上课时顺便去“航空文化走廊”闲逛)体验,近两千平米的场地,模拟飞行体验中心、创享咖啡厅等,经营都很差,我也常去咖啡厅消费一下坐等孩子下课,感受不到一个市场化的咖啡厅应有的经营状态。
模拟飞行体验中心以前开业经营的时候我也去玩过几次。模拟飞行的关键是模拟器,非实物仿真飞行模拟器吸引不了用户(淘宝上几十元带U盾的就解决了),半实物仿真飞行模拟器造价昂贵,全实物仿真飞行模拟器拿不到主机厂数据包就做不出来。所以模拟飞行体验中心这种商业路径,背后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青少年科普期刊运营模式的拓展,北航作为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源供给方,可以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参与角度,引入北航校内更多资源(比如北航无人机所,无人机公司等),以及外部更多社会资源。
现在办刊难,是普遍的。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四本科技期刊:《航空知识》、《航空模型》、《航空学报》、《CJA》,均是行业内的翘楚刊物。《航空模型》杂志印刷质量比起我中学时期那时要高的多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论坛更多的发挥了航模科普、知识分享、爱好者群聚等作用。《航空模型》作为一个科普期刊,如何将品牌影响力扩展到更多人群,而不仅仅是相关行业的特定群体,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