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楼主: 长城制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作齿轮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5-5 10:26 | 只看该作者
:em26: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22
发表于 2007-5-5 11:0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青、黄铜或者普通钢也够用,低速低载没问题。45调质比较硬,小床子费点劲,振动也稍大。刀具磨损略大些,有些心疼。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20:10 | 只看该作者
10楼的,你说的是“飞刀”展成的原理,我明白你说的意思,这必须有合适的工装,首先要有卧铣转立铣的万能角度铣头,其次,必须有足够的功率-----即只能在大机床上实现,加工涡轮的时候可以不加挂轮自由行程利用“蜗杆滚刀”--“飞刀”的螺距来实现,但是加工齿轮时需要有合适的配换挂轮以保证滚切的分度正确,,又是需要齿轮,而我正缺少齿轮,你觉得可以实现么?同是这套齿轮可以在铣床上应用,是通用的。
    多次联系外协加工,每个齿2元,20、25、30、35、40、40、50、55、60、65、70、80、90、95、100、120、127共计17片齿轮 我算了一下是1102个齿,不算热处理费用和材料费,需要2204元,比卖的都贵,买一套天津中兴仪表机床厂的全套17个挂轮才1800元,而且一听说只要一套,基本上就没有下文了,而且我在的城市正在转型,市内的工厂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加工这样的齿轮基本是在仪表厂,仪表厂都完蛋了,只有私人的小仪表作坊还在生产,多数都使用电子的,根本就没有加工能力,大厂能够加工齿轮的都是模数1以上的,被逼无奈只好想法子自己解决了。
    可能我在帖子中没有说清楚。至于滚刀我问了价格,120元,模数0.8的,包括运费。但是我没有滚齿机,只好买了成套的齿轮铣刀,包括正齿轮铣刀和伞齿轮铣刀共是16片,准备给自己的卧铣配一个立铣头,以解决燕尾槽加工难的问题,并方便其他的使用模式。

[ 本帖最后由 长城制造 于 2007-5-5 20:30 编辑 ]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2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hzzp 于 2007-5-5 07:54 发表
表达能力太差,标题写着---自作(做)齿轮,看到的主要内容是你想做挂轮,刀买了450元,用黄铜还是45#钢,黄铜26元一斤,根本就没见到你做了齿轮,文不达意,失败!!!:em17:




做是近代才启用的分别字,作在我的贴里用的是原意,并无语病可指,其本意就有制作之意,表意----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do; make]例如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为楚王作剑。——晋·干宝《搜神记》
吾为楚王作剑。
汝父为楚王作剑。
作二铁板。——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不读书,没有学到家,不要胡乱指责。
成组的齿轮组成了挂轮,在这里就是指的齿轮,并不离题,哪里有“文不达意”,只听说词不达意, ‘文不达意  ’:em15: 还是头次看到,很有意思。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字都不能看懂,真是悲哀!!!:em25:
25
发表于 2007-5-5 22:12 | 只看该作者
:em00:
26
发表于 2007-5-5 22:15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14楼的兄弟不必这么咬文嚼字 又不是什么技术性和原则性的问题

楼住正解 原理正确 我知道小床功率不足所以建议+飞轮不仅刚性增加 也能增加惯性质量增加功率  在就是我说的是只有一个刀头 2个的话1是直径不好控制 在就是齿型不好控制 至于没有齿轮可以找其他的替代 比如皮带轮 或者链轮 钻床的塔轮可以临时用 但是周长可能不好量 在就是打滑 最好能用模数1的代替 这些机床的标准件都有比如20床子的塔轮 至于费用 从性能要求来讲 我觉得完全可以用铸铁 铸铁一吨大约3000多把 最好是球磨的 铸这个模子也简单费用也高不了 其实自己做都没问题   这样只需要回来车出就可以不用热处理了


至于滚刀 太贵了0.8的就敢要100多 模数3的才180  那用多少料  买铣刀就只能一个齿一个的洗了


回LAOPO 兄弟其实立洗也可以主要是+了立洗头刚性差
27
发表于 2007-5-5 2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长城制造 的帖子

c618能否匀一台给我?13054509397
28
发表于 2007-5-6 06: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长城制造 于 2007-5-5 20:58 发表




做是近代才启用的分别字,作在我的贴里用的是原意,并无语病可指,其本意就有制作之意,表意----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例如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 ...

:em15: :loveliness: 不好意思冒犯你。制作及古文上我都是菜鸟,没怎么学过。请你大人不计小人过,对于像我这样没什么太多文化的最好还是通俗一点,有利于我们学习。至于还有一点我也想真心向你请教,就是“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没弄明白。如有冒犯之处,再次向你道歉!!!
29
发表于 2007-5-6 08:06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的机电市场里有许多齿轮店,可以订做,大概几十元一个。不过既然买了铣刀,不DIY的话有些浪费。
30
发表于 2007-5-6 17:09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建议想办法该成1个模数以上的轮 1是工具好买2是价钱便宜向那些不常用的魔术 工具一般都贵 工业常用的就比较便宜 种类多还便宜
31
发表于 2007-5-6 20:07 | 只看该作者
:em04: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yhzzp 的帖子

说话的语气有些重了,你不要怪罪。
以下内容是从网络上查到的,有时间的问题,没有查相关的资料仔细考证,请你仔细考证一下。
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 ,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 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 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 中国”。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正因为“中国”一词属于带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故而其所指范围,也一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颇为有趣者,乃“中国”一词之出现与应用虽已有近3000年漫长之历史,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一个世世代代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最初由地域观念衍生而来,又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之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尚有“中华”、“九州”、“四海”、 “神州”等多种称呼。“中华”即“中国”与“华夏”之连缀缩写,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广大地区。《春秋穀梁传》卷一,《隐公注疏》有云:“仲子乃孝公时卒,而云‘来’者,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恕而不责其晚,故言‘来’,又书时。”之语。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曾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 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亦可称中华,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者便可称“华侨”,入他国国籍者则称外籍华人。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有直隶州、散州、羁縻州等名色,辖区范围亦呈缩减之势。而“九州”之名目却相沿未废,且成为中国之代称。

另外,古代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古人认为九州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时,因航海技术发展而眼界渐阔,齐人邹衍凭一时灵感,提出“大九州”之说。他认为,《禹贡》之九州合之只能称之为一州,名“赤县神州”;同样大小之“州”共有九个,仍不过是裨海环绕之小九州;如此大小之小九州共有9个,即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故而“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事实证明,此说纯属主观想象,但“神州”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之人,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近代以降,诸多国家几乎都用与上述诸称音近之词而为中国命名。中文译音有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名目。其实皆是“秦”字之外文对应,或以为乃自“丝绸”之“丝”演绎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之“瓷”或闽南话之“茶”。而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是另有缘由。契丹族曾建立辽朝,武力强盛,控制过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披靡。而当时身处东欧平原之俄罗斯人尚刚刚从洪荒满目中逐渐兴起,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亦不必怪其孤陋寡闻也。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yhzzp 的帖子

说话的语气有些重了,你不要怪罪。
以下内容是从网络上查到的,有时间的问题,没有查相关的资料仔细考证,请你仔细考证一下。
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 ,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 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 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 中国”。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正因为“中国”一词属于带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故而其所指范围,也一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颇为有趣者,乃“中国”一词之出现与应用虽已有近3000年漫长之历史,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一个世世代代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最初由地域观念衍生而来,又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之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尚有“中华”、“九州”、“四海”、 “神州”等多种称呼。“中华”即“中国”与“华夏”之连缀缩写,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广大地区。《春秋穀梁传》卷一,《隐公注疏》有云:“仲子乃孝公时卒,而云‘来’者,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恕而不责其晚,故言‘来’,又书时。”之语。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曾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 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亦可称中华,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者便可称“华侨”,入他国国籍者则称外籍华人。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有直隶州、散州、羁縻州等名色,辖区范围亦呈缩减之势。而“九州”之名目却相沿未废,且成为中国之代称。

另外,古代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古人认为九州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时,因航海技术发展而眼界渐阔,齐人邹衍凭一时灵感,提出“大九州”之说。他认为,《禹贡》之九州合之只能称之为一州,名“赤县神州”;同样大小之“州”共有九个,仍不过是裨海环绕之小九州;如此大小之小九州共有9个,即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故而“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事实证明,此说纯属主观想象,但“神州”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之人,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近代以降,诸多国家几乎都用与上述诸称音近之词而为中国命名。中文译音有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名目。其实皆是“秦”字之外文对应,或以为乃自“丝绸”之“丝”演绎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之“瓷”或闽南话之“茶”。而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是另有缘由。契丹族曾建立辽朝,武力强盛,控制过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披靡。而当时身处东欧平原之俄罗斯人尚刚刚从洪荒满目中逐渐兴起,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亦不必怪其孤陋寡闻也。
34
发表于 2007-5-6 21:51 | 只看该作者
:em22: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2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3085757 的帖子

感谢帮助,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吧。对于大家的讨论和支招表示感谢。五一长假已近结束,过完节就开干,随时汇报情况,请等待。
36
发表于 2007-5-7 07:52 | 只看该作者
:em26:
37
发表于 2007-5-7 08:39 | 只看该作者
:em26:
38
发表于 2007-5-7 22:4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就是一些小主意  难登大雅之堂~
39
发表于 2007-5-8 0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3085757 于 2007-5-7 22:42 发表
呵呵 就是一些小主意  难登大雅之堂~

:em17: :em17: :em17:

[ 本帖最后由 laopao 于 2007-5-8 11:11 编辑 ]
40
发表于 2007-5-8 07:31 | 只看该作者
:em07: :em07: :em07: :em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