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楼主: csp_milto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ach3 透過usb時輸出的是什麼?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2-2-22 1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ang 于 2012-2-22 15:35 发表


不过现在自己搞算法有点累 运动芯片现在也便宜了 更有国内用可编程芯片搞得兼容芯片卖 很便宜。


倒不是这个问题,我想用各种传感器来引入反馈控制。
比如根据三轴上的载荷来计算结构变形,再进行软件上的补偿等等。
所以我之前在问伺服能否获取动态的实时扭力值嘛~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22
发表于 2012-2-22 15: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ang 于 2012-2-22 13:40 发表
是 G代码

不是G代码  是解释以后的G代码,USB板没有解释G代码的能力(高端1K以上的除外)。
基本概念是 通过USB告诉USB板 每个单位时间内各轴发送多少个脉冲。USB板执行就是了。用单片机很容易做到,也便宜。
PC解释完G代码以后,就不需要占用中断执行发送脉冲任务。因此PC的资源占用率的比较小。

问题是单位脉冲时间是多长,串行转并行我感觉总有不对的地方,还要大家多试试
23
发表于 2012-2-22 1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vsoft 于 2012-2-22 15:38 发表


倒不是这个问题,我想用各种传感器来引入反馈控制。
比如根据三轴上的载荷来计算结构变形,再进行软件上的补偿等等。
所以我之前在问伺服能否获取动态的实时扭力值嘛~
传感器可以获得各点的变形量,各种工况下这个变形量是变化的,加工前不能获知。软件只能补偿机床本身的误差,伺服的闭环只能使丝杆转需要的角度,至于是否能使机床运动到需要的点,伺服本身无能为力。
24
发表于 2012-2-22 1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跨越彩虹 于 2012-2-22 16:03 发表
传感器可以获得各点的变形量,各种工况下这个变形量是变化的,加工前不能获知。软件只能补偿机床本身的误差,伺服的闭环只能使丝杆转需要的角度,至于是否能使机床运动到需要的点,伺服本身无能为力。

如果增加更多的传感器呢?比如三轴都上位移传感器。
另外获得扭力有很多好处,比如Z轴的扭力可以用来进行下刀量的自适应控制,避免无谓的断刀等等。

总之我有一系列的想法,未来可以能会去逐步实施,再确定好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前,我希望我做的控制板有支持未来各种想法的潜力。

[ 本帖最后由 lvsoft 于 2012-2-22 16:13 编辑 ]
25
发表于 2012-2-22 16: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slzgts 于 2012-2-22 15:51 发表

不是G代码  是解释以后的G代码,USB板没有解释G代码的能力(高端1K以上的除外)。
基本概念是 通过USB告诉USB板 每个单位时间内各轴发送多少个脉冲。USB板执行就是了。用单片机很容易做到,也便宜。
PC解释完G代 ...


淘宝卖的那个USB卡 是用的带插补算法的运动芯片 这个芯片可以完成直线 圆弧等插补运算
楼上说的是维宏卡的方式
26
发表于 2012-2-22 16: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ang 于 2012-2-22 16:16 发表


淘宝卖的那个USB卡 是用的带插补算法的运动芯片 这个芯片可以完成直线 圆弧等插补运算
楼上说的是维宏卡的方式

我井底之蛙了, 这样看来其实不用电脑。一块51就能控制了
27
发表于 2012-2-22 16: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ang 于 2012-2-22 16:16 发表


淘宝卖的那个USB卡 是用的带插补算法的运动芯片 这个芯片可以完成直线 圆弧等插补运算
楼上说的是维宏卡的方式


对维宏完全没概念~
我要做自己的控制软件,另一个原因是我只用linux,家里除了LP的本本外,也没windows环境。
所以这些东西我都用不了。
浏览了下EMC2,但我觉得用技术有点太老了。
还是自己做一套最适合自己的需求,也会省事一点。
28
发表于 2012-2-22 16: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slzgts 于 2012-2-22 16:41 发表

我井底之蛙了, 这样看来其实不用电脑。一块51就能控制了


51稍微复杂一点的要算过来不容易吧,12Mhz下才1MIPS
如果脉冲密度达到25K,那么每2个脉冲之间只有40条指令的时间,这还是单路的情况。
29
发表于 2012-2-22 16: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vsoft 于 2012-2-22 16:46 发表


51稍微复杂一点的要算过来不容易吧,12Mhz下才1MIPS
如果脉冲密度达到25K,那么每2个脉冲之间只有40条指令的时间,这还是单路的情况。


你找找mcx314al的PDF  看看USB  或者51在系统中的用处,就知道够不够用了。。。51已经能上40M了,12M那是历史
30
发表于 2012-2-22 16: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slzgts 于 2012-2-22 16:51 发表


你找找mcx314al的PDF  看看USB  或者51在系统中的用处,就知道够不够用了。。。51已经能上40M了,12M那是历史


...这片子好贵~
其实AVR就足够了,这个价钱太贵了,AT91RM9200组个系统都绰绰有余了~~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楼 lvsoft 的帖子

我要買得板子好像就是這顆ARM7架構下的
32
发表于 2012-2-22 17: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sp_milton 于 2012-2-22 17:11 发表
我要買得板子好像就是這顆ARM7架構下的

这个是ARM9。
不过那颗插补芯片的指标挺高的,刚才没注意,它的插补速度都是Mpps级别了。
这个级别就算是这颗ARM9也挺有压力的。这颗处理器在200MHz下速度是220MIPS。
如果插补算法复杂压力也是很大的。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22:38 | 只看该作者
MIPS是什麼單位呢?
請問一下,這類產品與一些大廠的控制器有何差異?
34
发表于 2012-2-22 23: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sp_milton 于 2012-2-22 22:38 发表
MIPS是什麼單位呢?
請問一下,這類產品與一些大廠的控制器有何差異?


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我没用过任何控制器,我是刚中毒的新手...
至于差异,笼统地说无外乎某方案用算法A,另一个方案用算法B,
或者这家的硬件性能强一点,另一家的硬件性能差一点之类的。
头像被屏蔽
35
发表于 2012-2-23 00:5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8:28 | 只看该作者
有任何規範要求板卡輸出的脈衝大小嗎?
還是只要有脈衝步進驅動板都可以放大他.

對了,我想看看板卡輸出的波形是不是要買一個叫示波器的儀器?
該怎麼挑呢?
有些掌上形機種可以嗎?似乎有分測量範圍與電壓的樣子
該如何選購呢?

[ 本帖最后由 csp_milton 于 2012-2-23 08:42 编辑 ]
37
发表于 2012-2-23 09: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vsoft 于 2012-2-22 23:57 发表


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我没用过任何控制器,我是刚中毒的新手...
至于差异,笼统地说无外乎某方案用算法A,另一个方案用算法B,
或者这家的硬件性能强一点,另一家的硬件性能差一点之类的。


一般工业数控系统基本都是2片系统  大家都这样干肯定有他的客观规律 一个单片机管显示输入程序等 执行都是专业运动芯片 或者用大规模可编程芯片或者DSP编程运动算法  国内山寨的运动芯片价格已经很低了
一个新手 要自己搞运动算法编程 没1-2年这个数控系统搞不出来 或者问题多多不好用

许多机械新手,上来就要搞精度0.01的雕刻机(典型的是一个刚入门的高手,搞了3年也没达到),发现一些机械行业人所共知的窍门或现象,就以为自己很高明 发明了新理论。
出生牛犊不怕虎 这个现象在各专业都存在。

[ 本帖最后由 fang 于 2012-2-23 09:44 编辑 ]
38
发表于 2012-2-23 09:18 | 只看该作者
MACH 3 使用 USB 是需要专用的接口板和软件支持的。


楼主请看图。




[ 本帖最后由 五行烧友 于 2012-2-23 09:21 编辑 ]
39
发表于 2012-2-23 09:22 | 只看该作者
以USB接口输出脉冲来做运动控制,先了解USB通讯协议,有同步、异步传输和控制传输,以协议包方式传递数据。
如以包方式来输出脉冲时,一般的输出控制脉冲可以高达100KHZ,如有复杂的控制和细分就带宽就不够,输出下降的很多, 且不稳定。
输出下位机用嵌入单片机(DSP/ARM)的运动芯片来控制,与现行的数控方式是一样的。就是以USB接口传送G代码数据包给下位机,由下位机进行G代码解释后输出脉冲,即所说的动行控制芯片,这种方式只是以USB接口做为通讯口,非实时控制输出,且受单片机资源限制。
我也在开发以USB接口方式做运动控制卡,不用专用的运动芯片(即嵌入单片机),能输出0.01HZ到4MHZ脉冲控制输出,且是多轴联动脉冲。现在主要编写上位机数控系统,最大困难还是做控制程序开发,数据量太大,不知哪位大大也搞数控系统开发的,一起搞搞
40
发表于 2012-2-23 09:31 | 只看该作者
看来现在还很多人在做插补算法,其实以插补计算运动轨迹不适做多轴联动控制方法,如三轴联动时,用采样时间中断法来插补计算的话,数据量大得吓人,一般单片机资源有限,因此现在很少出现真正三轴以上联动控制的数控系统,大多是2+1联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