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MX宗旨:分享遥控模型兴趣爱好

5iMX.com 我爱模型 玩家论坛 ——专业遥控模型和无人机玩家论坛(玩模型就上我爱模型,创始于2003年)
查看: 4658|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贴]吊钢丝为什么要叫吊威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穷人穷玩法 于 2012-9-21 09:22 编辑

早上在听新闻,某电影拍的时候经常要吊威亚,一连说了好几次,怒了,我就不明白了,在影视圈说中文很没面子吗?吊钢丝就吊钢丝,又不是让你上吊,说什么吊威亚,既然这样崇洋,就应该做到底,以后影视圈里“死”应该叫“爹的”,老婆应该叫“外服”,儿子叫“孙”,以此类推,欢迎补充。

大家说说是不是应该像保卫钓 鱼 岛一样守护自己的母语?

欢迎继续阅读楼主其他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2-9-21 09:20 | 只看该作者
较真太累,深有体会。
3
发表于 2012-9-21 09:30 | 只看该作者
不懂,也想知道
4
发表于 2012-9-21 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葛哥 于 2012-9-21 09:37 编辑

他不知道汉语中有多少词汇是外来语演变而来的,什么观音,菩萨,涅槃,尼姑,和尚等都是来之于梵语的吧,其实还有很多非宗教用语也是可以运用的,不过我不大记得了,希望有人研究过的可以补充。中 国现代汉语有很多词汇多是外来语音译后再造出相应的汉语词组的。什么梵语,吐火罗语,日语,朝语,英语,法语,拉丁,德语等,中 国近代教育的很多书籍都是翻译之西方,所以很多新词汇有些就是音译转化而来的。比如我们叫德国,很多人知道德国英文叫Germany,与德国发音没关系就以为不是音译的,那是错误,其实德意志德语原文是Deutschland,德意志一词是汉语部分音译,我们也叫德意志国,嫌麻烦就省略叫德国。

5
发表于 2012-9-21 09:32 | 只看该作者
钢缆,泊来语:wire rope 的译音。
6
发表于 2012-9-21 09:3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刚百度了一些。
伍铁平教授认为,外来语,又称为借词,即从另外一种语言中借用的词,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音译词才是借词。

鸦片战争,迫使中 国开结果中 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语言的一些词语逐渐渗入到汉民族的语言中来,特别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领 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为外来语进入汉语言,在汉语言中生根发芽提供了外界土壤。如我们熟知的有:

啤酒( beer)、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

沙发(sofa)、扑克 (poker)、爵士(jazz)、

安琪儿(angel) 、吉普车(jeep)、

引擎(engine)、罗曼蒂克(romantic)、沙龙(salon)、

歇斯底里( hysteria)、幽默( humor)、 逻辑 (logic)、模特( model ) 等等。

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我们熟知的词汇,在古汉语大词典中是查不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这些词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词汇是从别的语言中(主要是英文)吸收进来的。如:

爹爹( daddy)、 妈妈(mummy)、康乃馨(carnation)、卡片(card)、霓虹(neon)、

席梦思(Simmons)、胎(tyre)、香波(shampoo)、的确良(dacron)、开司米(cashmere) 、

尼龙( nylon)、几何(geometry)、趔趄(lurch)、倒霉(damn)、脱口秀(talk show )、

休克(shock)、 酷 (cool)、费( fee)、俱乐部(club)、系统(system)、

呼啦圈(hula loop)、蹦极 (bungee)、时髦(smart)、马赛克(mosaic)、

香格里拉(shangeri-la)、卡通( cartoon)、阀(valve )、蒙太奇(montage)、

马拉松 (marathon)、汽车拉力赛中的拉力 (rally) 、台风(typhoon)、木乃伊(mummy)等。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来语进入了汉语,主要以英语外来语为主:

    饮食类:布丁( pudding)、比萨饼(pizza)、三明治( sandwich)、 汉堡包( hamburger)、

色拉(salad)、冰激凌 (ice cream);

    电子科技类:雷达(radar)、克隆(clone)、雷射( laser)、“黑客”( hacker)、

因特网(internet);

    艺术类:芭蕾(ballet)、迪斯科( disco )、 探戈(tango)、 伦巴 (rumba)、

霹雳(break dance)、 踢他舞(tittup) ;

    医药类:扑热息痛(paracetamol)、盘尼西林(青霉素)(penicillin)、阿司匹林(asprin)、 维他命(vitamin)。

但是汉语中有很多词汇在发音和意义上与英文都很令人惊奇地相似,如:

拖 ( tow )、递解出境中的”递解(depot)、塔( tower) 、石头(stone)、宝贝 (baby )等等,这些词汇是不是外来语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7
发表于 2012-9-21 09:3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规范一下。 楼主胸部也要挡挡。

我昨天对铁道部有了点好感,标识用中文拼音。记的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给我们讲。英文会被拼音取代的。因为发音简单,使用范围广。尤其是能做为计算机输入。当时同学之间都用拼音写过作文,(靠很难看懂的,我是看不懂)
我现在看到拼音总想起我的老师。  
8
发表于 2012-9-21 09:44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开放与文化发展——兼谈汉语中的“外来语”
作者:青青子衿,已经告知作者我转贴了


翻开中 国古代史,那些伟大强盛的时代,都与“开放与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这样评价:中 国文化曾经过三次历史性大融合与大发展。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中原文化与边夷文化的大融合;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第三次是19世纪以后的中西文化的大融合。如果没有这三次大融合,中 国文化也许就会像其他文明一样发生断层,或者走向衰败。

  
    中 国历史雄辩地证明:如果没有第一次地域文化大融合,就不会产生秦汉时代伟大的古典文明;如果没有第二次民族文化大融合,也不会产生隋唐时代的辉煌文化;如果没有第三次中西文化大融合,则不会有今天中 国的现代化。虽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无数的挫折与磨难、有过流血与牺牲,但最终必定前程璀璨。



    中 国的古文字,多为单音节词。尽管单音节词不是唯一的词式,但却有绝对的数量优势。正是因为有了对外开放与融合,才有了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大量出现。



    以农作物为例。中 国古代的原生农作物,以五谷为代表。一说是“麻、黍、稷、麦、豆”(《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一说“稻、黍、稷、麦、菽”。



    一物一名,一名一字,一字一音,正是古汉语的特色与传统。



    后来进入中 国的农作物,他们的名字就是双音节了。



    汉代引进的果蔬品种:石榴、葡萄、黄瓜、苜蓿、蚕豆、薏苡等;



    南北朝时期引进的农作物:亚麻、甘蔗等;



    隋唐时期引进的:莴苣、菠菜、西瓜等;



    明清时期引进的:红薯、玉米、菠萝、番茄、苦瓜等。



    再以乐器为例,古代中 国的乐器名称也是以单音节词为特征。如:琴、瑟、筝、箫、鼓、钟、磬、竽、笙等等。后来传入中原的有:琵琶、唢呐、月琴、扬琴、胡琴等。近代以来,西洋乐器进入中 国,如:吉他、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黑管、长笛、萨克斯、巴松、小号、圆号、长号等,不一而足。



    可见,开放,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与文化。



    因为开放,我们汉语中的外来语日渐增多,而且传播速度很快。《中 国神秘语言》(刘孝存著,中 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一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源于日语、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梵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尼泊尔语以及包括中 国少数民族语在内的流行语,其中源于日语的最多,共列举3000多个,源于英语的居次,有1600多个。如:



    暗示、版画、半旗、标语、表决、标本、乘客、乘务员、传染病、单纯、单位、独裁、反对、反感、动态、

    分析、观测、公仆、共产主义、共鸣、共和、集中、集团、国际、警察、净化、领土、领空、情报、权威、

    权益、手续、探险、演习、原则、指标、指导、主笔、主观、自由、主人公、作品、作者、座谈等



    以上词语源于日语。



    白兰地、绷带、迪斯科、敌敌畏、的士、碘、吨、凡士林、分贝、呼啦圈、吉他、爵士乐、咖啡、

    来复枪、浪漫主义、马达、马拉松、啤酒、扑克、沙发、探戈、香槟、幽默等



    以上词语源于英语。



    其他如“布尔什维克”、“康拜因”等源于俄语;“玻璃”、“茉莉”、“苹果”、“刹那”等源于梵语;“纯粹”、“毛瑟枪”等源于德语;“八哥”等源于阿拉伯语;“珐琅”等源于波斯语。



    有资料证明,甲午战争后,“日本新词”全面反哺中 国,如“为人民服务”、“永远革命”、“大政方针”,甚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文化搭台,企业唱戏”中的“企业”、“文化”等等,全是来自日语。



    正是因为有了开放的环境,才使得我们的汉语在不断地丰富、发展,才使得我们有了从容的现代语感与现代语境;才使得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加绚丽多彩、璀璨夺目。

9
发表于 2012-9-21 0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散落的砖头儿 于 2012-9-21 09:58 编辑

说好听的叫洋为中用,说难听的就叫文化侵略,看你怎么理解了,在天C不和“国际”接轨容易被和谐掉,楼上的有歪曲lz意思的嫌疑,从外国引进的就音译然后用起来没完?火药除了中 国哪个国家还用?
10
发表于 2012-9-21 09: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淡定,我觉得词汇不重要,不管是外来语还是母语,

不要写错/别/字就可以了,常见的“已\以”不分,严重点的“买\卖”不分,

一看那种帖子我头就大。

“我以删贴”,“我想卖个步进电机,请问哪里找得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穷人穷玩法 于 2012-9-21 10:48 编辑
小葛哥 发表于 2012-9-21 09:44
文化开放与文化发展——兼谈汉语中的“外来语”
作者:青青子衿,已经告知作者我转贴了


小葛哥 并没有理解我主贴的意思,我并不反感或反对外来语,中文没有的,完全可以照搬外来词,对外来文化我持开放态度,我反感的是本来中文好好可以用,要用半英半洋的叫法。

外服,我要给孙买个抗屁脱。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12
发表于 2012-9-21 11:35 | 只看该作者
老婆,我要给儿子买个电脑。
从我记事起我们这赶鸡出去就说Out……
13
发表于 2012-9-21 11:41 | 只看该作者
抗屁脱?~~呵呵呵想了半天才想明白~呵呵
14
发表于 2012-9-21 11:44 | 只看该作者
这才证明汉语的包容性啊。
15
发表于 2012-9-21 11:47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圈子文化的影响吧,比如坛里常说的“D一个”,呵呵。这种方式传递信息特点:信、达,不雅。正式场合用不妥。
16
发表于 2012-9-21 12:51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太自卑了,外国人说荔枝也就荔枝,宫保鸡丁也就宫保鸡丁。
维亚就是香港影艺行业的传过来的,当时很多特技,武打指导都是香港人,救援用了。看足球的都知道,什么世界波,插水都是粤语。波就是球了。
17
发表于 2012-9-21 12:56 | 只看该作者
帮顶
文化交流
18
发表于 2012-9-21 13: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在11楼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对于外来的东西,在汉字文化圈(中日韩越)最初一般有两种叫法,一种是按意思来造一个新词,一种是用汉字或者拼音(假名等)把读音拼写出来。

比如当电话传入中 国(清)和日本的时候,中日两国的翻译方法是不一样的:

中 国翻译为:徳律风(取telephone的音,和威雅的翻译方法是一样的)
日本翻译为:电话(取电和话两个字,按意思组合)

由于电话比徳律风更容易被汉字文化圈的人接受,所以在中日交流的过程中,电话的说法完全战胜了徳律风。于是,电话的叫法在中 国、日本、韩国固定了下来。

由于日本的拼音(假名)是正式的文字,所以日本音译外来词就很方便,比如电脑在日本,和中 国一样,字典里有“电子计算机”这五个字的正式说法,但是日本人更喜欢用“抗屁脱”,时间一长,抗屁脱(コンピュータ)也进入字典,成了正式的名称。

中 国就不具备日语的这种方便。抗屁脱用汉字写出来,是一种低等的翻译。同理,威雅也是低等的翻译。但是,低等的并不一定不会流行。一旦演艺圈接受了这种说法,再改是很困难的。
19
发表于 2012-9-21 13:19 | 只看该作者
电影中, 最最最令人头痛的一个动作, 就是叫人家别作声,

用一隻手指放在唇边, 然后吹气出来, "薯".

这个"薯" 音. 来自英语中的 hush 的尾音.

就是叫人家声音细一点, 或别作声之意.


这个是洋人之用字. 在英语电影中出现是极平常之事.

突然出现古代武侠电影中, 试问古代何会有此一洋用字出现
在对白中.

就像武侠电影中的英雄戴著劳力士錶一样, 教人头痛.
20
发表于 2012-9-21 13:27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这个的感觉吧,很多名词都是舶来词,翻译也有音译和字面译,就算在我接触的一些软件里边,不同版本的软件官方汉化的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有些时候用英语是逼不得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内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